南海中部海盆共享航次(KK2102)
2021-09-10

9月7日,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诗圣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而“嘉庚”号也在不久前刚结束为期约50天的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KK2102航次),风尘仆仆返航厦门。此刻,月洒清辉,“嘉庚”号依偎在港湾的柔波中,全船灯火通明,正为下个科考航次做着相关的准备工作。

海上月夜 (蔡毅华 摄)

KK2102航次由厦门大学蔡毅华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及水文生化航段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张锐教授担任地质地球物理航段首席科学家。

KK2102航次科考人员大合影 (蔡毅华 摄)

本航次“嘉庚”号共搭载了来自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考队员,科考调查任务主要聚焦于海洋地质构造、水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海气界面、海底界面过程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等方面。

(林娜 摄)

     在近50天的航次过程中,“嘉庚”号进行了CTD采水、浮游生物拖网、原位大体积泵作业、VPR作业、大箱式表层沉积物采样、光学拖体作业等科考作业项目。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在地质地球物理航段中,“嘉庚”号首次完成集成化光学拖体的海底调查观测任务。

(蔡毅华 摄)

集成化光学拖体作为集海底多传感器在线探测技术、海底高清摄像照相技术于一体的大型深海科考装备,能够完成水下观测目标的高清摄像照相,并实时采集、传输、显示和记录来自水下电子舱、在线传感器以及来自船载差分GPS的精确位置等相关数据信息。在本航段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彦林研究员便借助该设备在某海域观测到海水的甲烷浓度远高于正常值,且在海底发现了大片碳酸盐结核,这将有助于他对海底泥火山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以此促进我国海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光学拖体作业

转眼间2021年已临近尾声,在短暂的休整备航后,“嘉庚”号也将于9月中下旬再次启程,在剩下三个月的时间里,在远海大洋的科考征途中,续写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Mywn1Ytaqb90yVU5A5BDg

(图、文/“嘉庚”号科考船)


Copyright ©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