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中部海盆共享航次2018年度和2019年度水文生化航次(KK2001和KK2004)
2020-09-30

2020年4月中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嘉庚”号科考船率先从厦门出航,开启2020年全国高校首个科学调查航次KK2001。


航次中,“嘉庚”号科考船一个多月的航程浓缩成了一份40余页的航次报告,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2018年度南海中部海盆科学考察实验研究(NORC2019-06)”水文生化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航次共搭载基金委项目13个,厦门大学郭香会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



航次报告列出的防控经验要点中,除了例行消毒、定时测温等常规防控工作外,还有一些温馨提示和贴心考量:重点照顾好晕船的队员,上火的、犯胃病的也要对症下药,在餐厅要引导先洗手、再量体温、再取餐、帮助大家养成习惯……落实到点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关怀到人是疫情防控的本意。


 


疫情防控落实到位,确保了航行和科研的底气和信心!航次报告中详细记录了336个作业项目的站位名、作业内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航次于南海中部作业海区共完成CTD 采水162次,湍流剖面仪观测137次,多层生物拖网20次,大体积泵11次,布放回收潜标7套,其中CTD采水量达4.38万升,打破了以往的记录。




 


2020年8月至9月,“嘉庚”号第三次到达中国南海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2019年度南海中部海盆科学考察实验研究(NORC2020-06)”水文生化航次,为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18年度和2019年度南海中部海盆的所有科考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KK2004航次搭载了来自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4家单位共18个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唐甜甜副教授任航次首席科学家。


 


此航次共完成30多个CTD站位累计167次CTD采水作业,39次拖网作业,11次大体积泵作业。在饱受台风“红霞”之苦避风后,针对南海中部海盆区域开展了全面的综合性大面调查,保质保量完成计划内作业内容,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航次还对北纬12°以南的南部海区进行了观测,获得珍贵的水文和物种分布资料。

 


 

(文、图/“嘉庚”号科考船)


Copyright ©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