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系李一娴、张语嫣、黄晓芳、于亚楠、刘佳林共同创作,并载于“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信公众号。以下内容为原文中有关KK2205-1航次中航次生活部分的节选。
在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南海中部海盆科学考察实验研究(NORC2022-06)”地质地球物理航段(KK2205-1航次)里,在紧张繁重的科考作业之余,海上的学习、生活也同样精彩。
10月6日,在首科沈渊、探测长王鹏的共同召集下,经陈雨博士组织协调,KK2205-1航次海上学术论坛在“嘉庚”号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海洋跨学科多界面科研交流分享”,旨在促进科考队员之间深入交流学习,内容涵盖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生物等学科,共有12名师生进行汇报分享。报告人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结合本航次中的收获与心得体会,或科普专业知识,或漫谈学术趣闻,或分享研究成果。虽海况不佳,但老师同学们科研热情始终未减,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并在会后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图片来源:李一娴
国庆期间,所有在航人员齐聚会议室,共同包饺子庆国庆。
有的人第一次包饺子,饺子皮和饺子形态各异、不拘一格。有金元宝,柳叶饺,饱满的东北饺,还有的包出了韭菜盒子和小笼包子,喜剧效果也极其丰富。大家互相分享包饺子的经验以及相关的趣事,在一片欢声笑语,饺子包了一盘又一盘。待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后,大家一边吃一边品着这是谁包的饺子。一顿辛勤劳作之后成就的这顿饺子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团队协作,一起吃苦一起欢乐!


图片来源:张语嫣

图片来源:李一娴
茫茫黑夜里,天连水尾水连天,海天一色,溶溶月光散落,海面微荡涟漪,折射着月光而波光粼粼,我们抚平杂乱的思绪,尽情地享受着海上世界里的慢生活。
“嘉庚”号在这望不到边的暗夜里像座引路的灯塔,引来了活跃于夜里的海鱼。在休息的时间里,甲板上传来的一声声欢呼,那是“丰收”的喜悦。蛇鲭、鬼头刀、鱿鱼不仅成为了囊中之物,也成为了老师们讲解海洋生物体内构造的绝佳案例。

图片来源:沈渊
海上航行,虽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风吹浪涌间,总能无意中发现沿途的美好。阳光正好,碧蓝的海面上开始出现了山的轮廓,这一刻漂泊无依的心瞬间安定了下来;静坐观景,更是察觉因船行而激起的浪花处,居然绽放出了彩虹。观云海浮浮沉沉,赏骄阳日升日落。傍晚的夕阳裹挟于云团之中,赋予其绚丽色彩。茶余饭后的片刻消闲间,只见周围云霞的颜色愈加深沉,这灼灼其火,燃烧过后便只余黑色轮廓,风一吹便也散了。
这一程的航行中,无论是,停于船栏上暂避风雨的呆萌小海鸟;还是,御风而行,与船比肩,自高空中俯冲而下,向大海分一杯羹的鸥们。渺小的身躯却皆敢与浩渺无垠的大海做搏击,于是乎,精卫填海的形象跃然而出。我们虽无鸟般可腾飞的翅膀,也无鱼儿逢水而生的本能,却也利用创造之力,亲手打造出了战舰,利用“嘉庚”号来与大海斗争。


图片来源:张语嫣
万物之灵,各有生存之道,在此次航行之中,我们自是领略了海洋的风采。夜晚,船舶灯光下的海面,隐秘的身影们显露,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跃然眼前:鱿鱼争相在水面上追逐着跃起的小鱼儿们,而小鱼不过是追随趋光的微生物而来。除了眼前能见的,大海深处还隐藏着众多我们看不见的秘密,希冀能借助此次样品进行后续研究,从而揭示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南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南海科学、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健康海洋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嘉庚”号KK2205-1航次(地质地球物理航段),虽经历了恶劣天气,但依旧在所有出航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航。同舟共济的这一程,在你我生命旅途中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待到还来时,且有岁月可回首。

图片来源:李一娴
撰稿:李一娴、张语嫣、黄晓芳、于亚楠、刘佳林
审核:沈渊、刘志宇、林孟妹、厦门大学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p5JppsUpWvDIhuZn4NN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