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清晨,雨泽下注。

“嘉庚”号。图/黄家骏
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嘉庚”号缓缓驶离厦门高崎码头,前往西北太平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及其演变规律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2022-306)”。

全体科考人员合影。图/黄家骏
本航次搭载着来自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的36名科考队员,他们将在西太平洋的目标海域开展跨学科、多要素现场观测、样品采集、设备布放和回收等工作。
自“嘉庚”号6月2日结束年度首航回港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展本航次的备航工作。即便是端午小长假,也未曾停歇。无论是烈日炙烤亦或大雨滂沱,从码头到甲板,再到船上的各个舱室中,都能见到科考队员们忙碌备航的身影。

科考人员航次准备中。图/李佳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及其演变规律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2022-306)”,将以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影响海域为调查对象,采用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的研究思路,探究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并揭示碳、氮、铁等关键生源要素跨流-固-气界面的循环过程以及相互间的耦合与分异,为深入认识西北太平洋生物泵结构、固碳过程和机理,以及评估西北太平洋增汇潜力提供关键的观测和实验依据。同时,本航次数据结果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重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充分融合,以深入认知西北太平洋生物泵过程、结构、效率及其动态演变规律,从而构建跨圈层、多尺度海洋生物泵固碳新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碳循环的演化历史和发展趋势。

探测工程师设备调试中。图/叶成淼
本航次是“嘉庚”号今年的首个西太科考航次。在航次中,科考队员们除了进行常规CTD采水、ADCP、大体积泵、湍流仪、多联网等作业外,还要依托“嘉庚”号上搭载的我国首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符合国际GEOTRACES标准的超洁净痕量元素专用采水系统“泰斯”(Trace Element and Isotopes Sampling System,TEISS)进行洁净采水作业。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项目组成员前期的缜密部署和妥善规划,本航次也将是“嘉庚”号首次在同一个航次中既进行洁净采水作业,又进行海底沉积物箱式和重力柱采样。

设备装载。图/姜若桐
在本航次中,科考队员们除了完成既定的海上科考作业任务外,还将在远洋科考的现场对海洋科考、海洋碳循环等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普及。届时,海洋科普相关的云课堂将在“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海洋媒体实验室”和“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媒体平台上进行报道。精彩呈现,敬请期待!
(文/“嘉庚”号科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