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嘉庚”号在南海和太平洋海域,执行了8个科学考察航次,航次作业214天,总航程约23365海里。全年,来自6国26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98人次科研人员和学生,登船进行海洋科学研究。
这一年,“嘉庚”号在国际化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回顾总结,我们编制了《跨越·2019》“嘉庚”号年报,欢迎查阅。
点击此处下载:“嘉庚”号2019年报

主 任 寄 语
2019 年,“嘉庚”号的运行在诸多方面实现了跨越。
特别是在国际化方面。
春季,“嘉庚”号执行了 GEOTRACES 的西太航次,这是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承担并主导这个国际著名科学计划的航次。 数名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科学家,从出海人员、仪器设备的使用、航次科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全方位地参与,使这个航次成为“嘉庚”号投入使用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航次。我国的第一套超洁净痕量元素专用采水系统“泰斯” (TEISS) 在整个航次当中也有上佳的表现。
紧接着,夏季的第二届海丝学堂航次,将“嘉庚”号的国际化运行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她首航马来西亚,第一次停靠国外港口,并且成为第一艘向马来西亚公众开放的中国科考船。来自厦大、马校的中国-东盟海洋学院、多所马来西亚大学以及特拉华大学的百名各国师生,搭乘我们的“海上厦大”,在南海开展了一个月的本科生现场教学实习。为实现该航次所必需的外事报批、边防海关检疫等出入境联检、停靠外港等手续,也在中马双方众多部门的强力支持下,得以顺利施行。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豪华游轮“钻石公主”号所经历的,应当成为经典案例,写进流行病学的教科书;海上航行的船只,在这样的疫情面前,会显得更加的脆弱。全球最大的学术研究船队 – 美国的UNOLS,已实施“30 天状态评估”的疫情期管理模式,几乎所有科考船的航次安排都被暂时搁置,海上现场工作计划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互联网上,诸如“逆全球化”、“人类文明的拐点”、“衰退乃至萧条”等各种论调,甚嚣尘上。 在这一片肃杀之气当中, 我们仍然要坚信:人类研究和探索海洋的步伐不会停息;我们仍然要坚持:安全第一、技术至上的精神;我们仍然要坚守:同舟才能共济、互助才能共存的信念!
2020 年,让我们坚守!
王海黎
厦门大学科考 船运行管理中心主任
2020年3月18日